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热点关注 >> 内容

李兴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时间:2009/11/11 11:10:59 作者: 来源:南方网

  昨日(10日),传统医药发展政府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论坛是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分会之一,论坛嘉宾来自国家科技部、全国各省市和世界卫生组织、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意大利、英国、乌克兰相关政府和科研机构。论坛重点研讨了传统医药政策和发展战略,探讨建立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和科技合作计划,促进传统医药知识的挖掘、整理、保护、创新的具体措施。

  据介绍,中医中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具有原创性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2008年我国中药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中医医院年诊疗量超过3亿人次,中医药医疗机构已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大大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但是,从客观上看,中医药要与西医西药一样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还不是很清楚,难以为国外政府部门和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阐释和发展古老的中医药。当前,中医药产业急需培育形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根基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论坛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就如何增强我省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着重从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层面提出思路建议:

  坚持以我为主:

  走特色化的中医药创新道路

  中医药现代化可以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但万变不离其宗,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突出特色,形成优势。中药和方剂的继承和开发,不能简单地走西方“植物药”、“中药西化”的发展模式,应当坚持特色化的“自主创新”战略,突出“以我为主”的创新和发展思路。可以说,发挥传统中医药的原创性优势才是中药现代化的成功之本。

  特色一突出中医药理论。中药与西方植物药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制造方法,而在于理论依据。复方用药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和优势之一,复方中成药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研制的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因此,中药现代化应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基于中医方剂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构建“病证结合”的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创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实验模型及评价方法,通过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来支撑中药现代化。

  特色二突出中医药资源。广东与四川、贵州、云南等兄弟省份同为全国中医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中药材资源共有2645种,何首乌、巴戟、海马、沉香、春砂仁、广陈皮、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化州橘红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南药”。在中医资源方面,广东的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疾病谱等都有独特之处。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广东中医药自主创新就可能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三突出现代中药品种。通过原始创新或二次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特色品种,打造产值超亿元、十亿元的拳头产品,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创新优势的现代中药企业。广东拥有14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中成药品种,以及消渴丸、板蓝根、复方单参片、三九胃泰、丽珠得乐等一批优势中药品种和中药品牌。2006年“广东凉茶”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王老吉”凉茶系列销售额超百亿元,引领健康饮料行业新潮流。

  依托科技平台:

  建立健全中医药创新链条

  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研究开发环节多、专业性强,需要形成系统配套的创新链条,才能完成一个新药的开发过程。因此,要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结合中医药特点,参照现代医药的规范化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科技平台运营机制。科学灵活的运营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要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科技创新平台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这方面广东也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由广东多家医药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定位为非赢利性质的科技型民办非企业机构,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责任制,利用新机制将政府推动行业发展与企业获取经济回报的双重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科技基础条件投入,共同推进新药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华南地区新药研发能力。

  建立产业联盟:

  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业联盟,是指同行业内多个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为达到特定战略目标,而组建的产业联合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战略目标的产业联盟,正日益成为产业战略联盟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中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环节多,靠中医药企业或科研院所单打独斗很难和国际医药巨头抗衡,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机制。而且,广东在中医药领域发展产学研创新联盟,已经具备较好的组织、政策和经验保障。2005年开始,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广东企业合作,计划组建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目前全国已有181所高校与广东近万家企业联合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31个。通过发展产学研创新联盟,能够创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改变“单对单”、“点对点”的短期合作方式,建立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多个企业之间的交互合作方式,更加有效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攻克中医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去年7月,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药协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50多家科研机构、医院、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产学研联盟”,包括钟南山在内的5名院士也加盟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药集团建立战略联盟,与广东南台药业、中山中智药业、广东一片天药业等6家民营企业共建了“中药产学研基地”。

  加强国际合作:

  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有必要从研究开发阶段就加强与国际有关机构的科技合作。加强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传统医药大国的科技合作,分享传统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加强与欧美医药界的科技合作,引进吸纳世界医药科技前沿技术,共同制定中医药研究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

  围绕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的目标,可以考虑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建立“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即在国内和国外建立“两边一体”的中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在国外的研究机构充分吸纳世界先进技术、转化相关的科技成果、建立符合东道国药政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内的研究机构重点发挥中医药资源、理论和市场优势,综合集成各种先进技术开发新药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 来源:南方网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