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行业动态 >> 内容

瞧,好一片“杏林”春色!
——传统中医药踏响现代化、国际化的坚强足音

时间:2009/11/9 9:53:19 作者:贺林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瞧,好一片“杏林”春色!<br>——传统中医药踏响现代化、国际化的坚强足音

丽珠医药集团

  抗疟的青蒿素,救治了世界各地无数疟疾患者。

  中医药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活血化淤防治介入治疗冠脉再窄及心绞痛复发,使复发率下降了50%,超过国际水平。

  ……

  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历经几千年而一脉相承,长盛不衰。进入当代,这一中华国粹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中,日益演绎出绚烂夺目的“杏林”春色。中药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9000余个品种,2008年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传承:

  悬壶济世,为百姓解疾苦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直到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仍旧以其众多的医药名家和数百万卷经典著作,有力捍卫着人类的健康。2008年,全国中医医院年诊疗量达到3.02亿人次,出院人数964.1万人次。近年,中医药在防治SARS、艾滋病、疟疾等重大传染病方面,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不懈奋斗,我国形成了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3165所,床位40.09万张,72%的乡镇卫生院、34%的村卫生室,9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从2005年开始,我国组织约9万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2万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并逐步将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使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大大提高。如今,农村中医药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

  “坐堂医”、“师授徒”的传统方式,如何能与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相融合,确保传统中医药代代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开始组织实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2008年,我国专门设立“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博)学位,使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规律与现代学位教育体系成功衔接,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47所,具有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人员60余万人,注册中医医师37万多人,人才队伍数量和素质明显提高。

  创新:

  现代科技,让“老树开新花”

  中医药领域也有高新技术企业,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日前,笔者在该公司看到,原先玄妙复杂,捉摸不透的中药成分,经“色谱”技术一分解,最终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图谱”,让人一目了然。研发专家介绍,这是广东省巧借“指纹”概念对中成药进行研究和质量控制的创新成果。“中药有了指纹图谱,就能让外国人明白其中的成分与含量,促进中药出口。”

  早在“九五”期间,国家“973”、“863”计划等就开始高强度资助中医药重大研究课题。近十年来,国家明显加强了中医药科研的投入,2002年,设立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出自不同部门的许多科研计划都设立了中药研究与创新基金。据统计,“十五”期间,国家平均每年投入1亿元科技经费用于中医药的研究,仅国家自然科学基会就资助了1800多项中医药科研究项目,资助资金达3.7亿元。全国各省(区、市)也纷纷组织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例如广东省重点建设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等“五大工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已建立了中医药科研机构11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由邓铁涛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重大研究项目进展顺利,青蒿素衍生物及板蓝根颗粒入选首批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在我国,中医药研发体系已初步形成,建立了多种与中医药相关的数据资源数据库,中药专利发明成果丰硕。国际上已公布24667件有关中草药和植物药的发明专利申请中,中国占44.4%,其次为日本(26.8%)、美国、德国、法国、韩国、英国等。中医基础研究也呈现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协同研究的可喜局面,对中医药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的现代研究越来越深入。

  不久前,国务院又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弘扬:

  走向世界,让地球更“健康”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医药不断走出国门,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不懈的政策支持和努力,中医药国际影响斐然。”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有20余万名从业人员,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和70%以上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服务。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加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目前,中药产品已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额达到13.09亿美元。

  随着中医药全球影响的扩大,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已不仅仅局限在民间,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国际教育等活动也日益活跃,共同致力于让地球更“健康”。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与我国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94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5个,中美、中法、中俄等政府间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澳大利亚、南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中医的管理。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增多,逐步从医疗、教育、科研方面,拓展到立法管理、人员和产品准入、标准等领域。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有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诊所、学校、中药贸易公司、研究中心等。

  在“非典”肆虐之时,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大作用,治疗效果明显,这一成绩让全世界侧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设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并制定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2009年5月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又通过了由中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将传统医学纳入各国卫生保健体系。

  “传统中医药如何把现代化的足音踏得更响,如何进一步突破走出国门的主要瓶颈,尽快融入世界,恰恰就是我们举办这次国际交流大会的目的。”据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广东省科技厅钟小平副厅长介绍,这次大会主题确定为“中医药与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其间,将邀请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药及相关领域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围绕传统医药的发展、继承、创新和其与产业科技的关系等等展开充分交流。同期举办特大型传统医药博览会和一系列学术分会、同期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加快中国和广东省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作者:贺林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