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 内容

中医学术流派 | 伤寒学派

时间:2021/9/4 11:56:03 作者:李成文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处方用药心得的学术群体。始于晋唐,形成于宋金,盛于明清。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其中王叔和、成无己及方有执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伤寒病猖獗,病因不明,死亡率很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开创理论,总结经验,继承古方,创制新方,防治疫病,辨析杂病,功勋卓著,方被誉为经方,书被称作经典,为后世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用药心得、形成伤寒学派或经方学派或仲景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未能得到广泛的流传,散佚不全。晋代太医令王叔和,主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并收集《伤寒杂病论》简牍,整理其中“伤寒”部分重新编次为《伤寒论》,使之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故后人评价说“不有叔和,焉有仲景? 

继叔和之后,社会动荡持续400余年,《伤寒论》研究处于停滞阶段。至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踏遍山川,用几十年时间访得一本不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并进行深入研究,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以方为纲,归类相从,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成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其倡导运用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三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之一。

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极其重视中医,建立中医药管理、中医药著作校勘出版机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开设《伤寒论》课程,举全国之力校勘出版《伤寒论》,对其普及与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加之宋代文人尚医,壮大了研究队伍,从此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如宋代韩祇和,著《伤寒微旨论》,剖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融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辨,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主张师仲景之心法,而不泥其方药。

朱肱,官至奉议郎,著《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之足六经为病,故“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从经络辨识病位,强调脉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病证结合辨析伤寒。

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认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寒毒)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参考《备急千金要方》,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温病分为五型,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重用石膏组方,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许叔微,先儒后医再至官,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伤寒九十论》是第一部用张仲景的经方治疗疾病的经方医案专著,载录医案90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郭雍,著《伤寒补亡论》。取后世诸家之方补《伤寒论》中方药之未备。

金代成无己,首先对《伤寒论》进行注解,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用《内经》《难经》理论解释《伤寒论》条文的机理,并以《伤寒论》证明《内经》《难经》理论的正确性。同时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专著。而《注解伤寒论》成为后世研究《黄帝内经》《难经》及《伤寒论》的必读之书。

明清伤寒三派

明清时期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由争鸣而渐次形成伤寒内部不同的学术流派,即错简重订、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派,由此拉开了伤寒学术争鸣的序幕,这也反映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发展与兴旺,使伤寒学术研究更上一层台阶。

错简重订派

明代方有执首先提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以恢复《伤寒论》旧貌,清初喻昌大力倡导之。大多围绕风寒中伤营卫之说为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仲景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规律性。其思想活跃,不囿于旧说,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为伤寒研究注入新风。然而,若过分强调以恢复《伤寒论》旧貌为目的,则不免有强加于古人之嫌了。代表医家有方有执、喻昌、张璐、吴仪洛、吴谦、程应旄、章楠 、周扬俊、黄元御。其特点是讥讽王叔和、批评成无己。

维护旧论派

维护旧论派的特点是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和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持基本肯定和褒扬的态度,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使之流传后世,成无己首注《伤寒论》引经析奥,为后世注家所不及。因此世传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尤其是《伤寒论》中十篇即六经证治部分并无错简,无须重订。应仿照治经学的章句法对原文进行注释,研究阐发,才能明其大意。代表医家有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

辨证论治派

辨证论治派主要是着眼于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论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所增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应当在探讨《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深入领会仲景心法、提高临床疗效上下功夫。根据其研究特点,大致可分为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以尤怡、钱潢为代表的以法类证派和以陈念祖、包诚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

以方类证

柯琴,清代浙江慈溪人,著《伤寒来苏集》。提出六经地面说,以经界释六经,并据此倡导六经为百病立法观点,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这对于扩大六经辨证论治范围具有重要意义。还提出汤证概念,即将某汤方的主治证称作某汤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如将《太阳篇》归纳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青龙汤证、五苓散证、十枣汤证、陷胸汤证、泻心汤证、抵当汤证、火逆证、痉暑温等十一类。

徐大椿,清代江苏吴县人,著《伤寒论类方》。将一百一十三方分作桂枝、麻黄、葛根、柴胡、栀子、承气、泻心、白虎、五苓、四逆、理中、杂方等十二大类,除杂方外,各有主方与其主治条文,次列与主方有关的加减方,切于临床应用。

柯、徐二人均以方类证,惟柯氏以方名证,证从经分;徐氏更侧重于类方研究,方不分经。

以法类证

钱潢,清代江苏虞山人,著《伤寒溯源集》。重点研究六经分证治法,如将太阳中风证治分为中风正治、太阳坏病、中风失治、中风火劫、中风误吐、中风误汗、汗下颠倒、中风误下、中风蓄血等九证。

尤怡,清代江苏长洲人,著《伤寒贯珠集》。其以法为纲,统领病证,将三阳篇治法归纳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和刺法等八种方法。如太阳以麻黄、桂枝为正治法,以青龙、建中、炙甘草及桂二麻一为权衡法,以真武、四逆为斡旋法,以陷胸及泻心汤为救逆法。

分经审证

陈修园,清代福建长乐人,著《伤寒论浅注》等。主张分经审证,如太阳病分为经证、府证和变证。经证又分虚实,虚用桂枝汤,实用麻黄汤;府证有蓄水蓄血之异,分别用五苓散、桃仁承气汤;变证有从阳从阴之化,阳虚多从少阴寒化用四逆、桂枝加附子汤,阴虚多从阳明热化用白虎加人参汤、承气汤等。

包诚,清代安徽泾县人,著《伤寒审证表》。主张从六经审证,如将太阳经分作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兼病、阳盛入腑、阴盛入脏、坏病、不治病等七证。(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作者:李成文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