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麝香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产地】
主产于四川、西藏及云南等省区。四川的甘孜、阿坝;西藏的昌都、那曲;甘肃的甘南、临夏;陕西的安康、汉中均为主产区。
麝香除了我国主产,尚有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蒙古等国也有产。
【采收加工】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年春季猎取。以11月捕猎的麝香最为浓厚香郁,质量最佳。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
家养麝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革质皮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有特异香气。
以饱满、皮薄、仁多、捏之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
(2)麝香仁:
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多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纹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毛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当门子多呈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真伪鉴别】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提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于手掌中,加水润湿,手搓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2)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
【掺伪鉴别】
(1)毛壳麝香,外观有破皮粘合,针缝痕迹,内仁饱满而质地硬,体结实,缺乏弹性;香气不足,闻到或尝到异气怪味;看到纤维组织或探针刺有硬块,都属于有掺伪嫌疑,应进一步剖囊检验。
(2) 净仁麝香掺伪,外观粉末粗细不匀,不油润,光泽差,色暗淡或黑褐色,香气不浓烈,不持久;不能聚或聚不能散,粘手、染手,有硬物感,易结块;味不正,“粘舌”感弱或无,夹有腥臭味;火烧有焦肉臭,起火焰,冒浓烟,残渣灰黑色;水试水溶液沉淀物明显,显微镜检验,经镜检可分辨出大部分的掺伪物组织或特征。
【功能与主治】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
【用法与用量】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注意】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