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科技创新 >> 内容

探索抗肿瘤药物研发新出路

时间:2016/4/29 12:22:08 作者:白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浦江医药论坛上,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赵临襄教授强调,目前抗肿瘤药物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焦点,在新药研发内涵悄然变化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明确定位并积极携手,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抗肿瘤新药研发工作。

    据赵临襄介绍,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正在逐渐增加。而近年来,上市的肿瘤相关药物也越来越多。2015年上市的45个新药中,抗肿瘤药物有14个,占31%。同时还可以看出,早期的抗癌药物主要是针对淋巴瘤,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治疗实体瘤的药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且辅助性治疗手段也有所进步。此外,相比于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的发展显得更为迅速。

    “2015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约为1000亿美元。”赵临襄指出,在128个抗肿瘤药物中,化学药有96个,其中有50个常规化疗药物(233亿美元,占28%)和44个小分子靶向药物(191美元,占23%);生物药物32个,包括单抗20个和ADC类药物(共309亿美元,占37%)。由此可见,以上3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较受青睐,在市场份额上也几乎平分秋色。

    会上,赵临襄重点以激酶领域的抗肿瘤药物研发进行举例说明:蛋白激酶分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PTKs)、双重作用激酶和脂质激酶等4类。从2001年伊马替尼上市以来,总共有31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获得批准上市,另外还有雷帕霉素及其两个衍生物作为mTOR抑制剂上市。而目前,我国在激酶领域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埃克替尼(Icotinib)和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阿帕替尼(Apatinib),都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TKs抑制剂。此外,还有很多蛋白激酶抑制剂正处于临床阶段。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我国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工作呢?赵临襄强调,对已知靶点、相同适应证、类似疗效的新药,应加快研发速度,同时也要保证其有效性;此外,还要打出时间差,保证药物能够在专利过期前上市,以占据市场;而对于全新靶点药物的探索,则需要学术界、企业界的密切合作。

    “目前,新药研发的流程表面看来虽然未变,但实质内涵却在发生变化。”赵临襄说道,其变化具体表现为:药物靶点要求更好,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要求更快,安全性/毒性要求更高/更低,临床疗效要求更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积极适应并跟上这种变化,在研发过程中密切关注研发的关键决策点,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导向、规则制定、引导投入、优化环境的职责;大学、科研院所应变兴趣主导为市场驱动,成为配角;而医药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加大投入;科技人员则要更新观念,积极创业。只有这样,我国的创新药物研发才会取得突破。

作者:白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