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行业动态 >> 内容

我国西药外贸结构优化稳中向好(上)

时间:2021/1/7 11:47:15 作者:曹钢 朱仁宗 来源:中国医药报

我国西药外贸结构优化稳中向好(上)

□ 曹钢 朱仁宗


近两年,全球贸易增速减缓,贸易摩擦迭起,给国际医药市场合作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这种不确定性再度推高。国内,《疫苗管理法》和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的出台实施带来了监管制度的变革;医药市场还经历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深化、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的洗礼。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我国西药行业厚积薄发,扬帆出海,奋力搏击未来。

总体情况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到840.29亿美元,同比增长32.77%。其中,出口额41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重回两位数增长快车道;进口额达到429.2亿美元,同比迅猛增长62.55%。多年来的贸易顺差首次变为逆差,逆差金额达到18.11亿美元。

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带动下,我国西药类产品外贸保持了增长势头,进出口额达到456.93亿美元,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额2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3%;进口额220.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5%;贸易逆差重新变为顺差,金额为15.87亿美元。

主要特点

出口结构加速优化

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品是我国西药类出口三大产品类别。

作为最主要的出口类别,化学原料药出口量占比逐年缩小,从2010~2019年,10年间占比从85%下降到82%,2020年上半年更进一步萎缩至78%;但出口额却从203亿美元增至336.83亿美元,增幅66%。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增长相对缓慢,例如抗菌类原料药,10年来出口额增幅为21%。其中仅四环素类取得了翻倍增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等品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品类出口额下降;与抗菌类原料药出口额规模相当的维生素类原料药,10年来出口额增长幅度仅有18%;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据巨大优势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10年间出口额更是减少了26%。与此同时,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原料药产品,出口额则增长较快,如心血管类、麻醉类、抗癌类、抗感染类等品类,10年间出口额增幅均在10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00%以上。

抗疫类药品出口大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各类别均取得一定程度增长,其中与抗疫相关的品类增长显著。

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到184.29亿美元,同比增长6.85%。抗菌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感染类、激素类、麻醉类等与抗疫直接相关的原料药品类出口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增幅高达24%。

化学药制剂出口额为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5%。其中与抗疫相关的抗感染药品、其他化学药制剂出口额合计达到18.15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2%和23%。生物制品出口额27.9亿美元,同比增长66.45%,主要由于免疫类检测试剂出口额同比暴增985%,国际市场急需的肝素原料出口额也同比增长了7%。

出口市场保持稳定

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印度、美国依然是前三大出口市场,合计占出口额的52%。对欧盟出口以大宗化学原料药和委托代加工化学药制剂为主,2019年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出口额分别为82.81亿美元和10.1亿美元;对印度出口以医药中间体和低附加值化学原料药为主,如抗感染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激素类等,2019年对其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到56.53亿美元,占据原料药出口额的17%,但对其化学药制剂出口金额较小;对美国出口以大宗化学原料药为主,但特色原料药出口呈快速增长之势,合同定制和加工(CDMO)业务逐年增多,化学药制剂出口以本土企业自有品牌为主,治疗领域涵盖抗感染类、抗肿瘤类、手术镇痛类等特色制剂及一些缓控释制剂,2019年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对美出口额分别为42.15亿美元和4.21亿美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出口额达到14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5%,占西药类产品总出口额的36%,其中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占比高达86%。具体来看,非洲、东盟是化学药制剂的重要出口市场,而对拉美、中东、中东欧的出口以化学原料药为主。

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到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不管是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出口普遍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对欧盟、美国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2%和18%,对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更是超过40%。可以说,疫情期间中国成为全球西药物资供应的“大后方”。

东部省份是出口主力

我国出口的西药类产品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山东3个省份,2019年3省合计出口额高达213.91亿美元,占据我国药品出口额的52%(见图)。这3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生产和出口大省,医药园区和制药企业众多。

在2019年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50强排名中,江苏省有8家高新区上榜,上榜园区数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经过多年的集群规划,江苏省已形成南京生物医药谷、苏锡常医药产业群、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国内著名的生物医药园区,并拥有恒瑞医药、扬子江药业、豪森药业、先声药业等国内制药巨头或龙头企业。2019年,江苏省西药类产品出口额达到80.35亿美元,占我国西药出口总额的19.55%。

浙江省出口型医药企业众多,2019年西药类产品出口额达75.41亿美元,占我国西药出口总额的18.34%。浙江省拥有药品生产出口龙头企业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普洛药业等,还有众多专业的医药外贸公司如浙江化工、浙江医保、中宁化等。2020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推动浙江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实现医药产业中高速发展和中高端转型,力争到2022年全省医药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并建成国际知名的医药出口制剂基地。

山东省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长期处于全国前列,省内传统大宗原料药、高端仿制药、创新药、生物药企业次第发展,打造了较为完整的医药产业链,齐鲁制药、绿叶制药等均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19年,山东省西药类产品出口额58.15亿美元,占我国西药出口总额的14.14%。

走出去企业不断增多

2019年,我国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高达14177家,比2010年累计增加了4897家。出口企业数量的激增显现出行业的热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更多企业关注到了全球抗击疫情对相关药品的需求,上半年仅原料药行业就新增了495家企业涉足出口业务。

从企业构成上看,2019年民营企业西药类产品出口额达到259.4亿美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174%,在西药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从45%上升到63%,经营企业数量也从6728家增至11876家;三资企业西药类产品出口增幅相对平缓,2010~2019年增幅为56%,经营企业数量增加了176家;国有企业出口10年来反而下降,在西药类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减少到11%,经营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也从1024家减少至623家。

进口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降低药品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加大境外创新药国内上市步伐、推动更多新药更快惠及群众的努力下,西药类产品进口呈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同比增幅62.55%,创下多年新高,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终端需求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长。

2019年化学药制剂进口额高达199.1亿美元,占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额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在我国获批上市的抗癌创新药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进口品类。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和英国是我国化学药制剂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占化学药制剂进口总额的60%,且从这几个市场进口的化学药制剂均实现了30%以上大幅增长。得益于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加速及医保谈判的快速推进,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位于保税区的进口代理商,业务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一些主要的进口药品代理商如国药控股、上海怡世翔、上海外高桥、国药空港等,进口额更是实现三位数增长。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深入推进加大了我国对境外高品质原料药的需求,国内严格的环保要求导致部分原料药企业退出,一些原料药出现供应短缺或价格暴涨,同时跨国企业为拓展中国市场加大从境外采购原料药的力度,使我国原料药进口大幅增加,2019年进口额达到1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进口量比较大的原料药品类包括心血管类、氨基酸类、抗感染类、头孢菌素类和抗癌类。欧美来源的原料药占据我国进口原料药的一半以上,主要为跨国企业从其位于欧美的生产基地进口原料药并在中国生产原研制剂;从印度进口的原料药金额达到7.64亿美元,主要是我国本土企业进口的一些国内供应少、价格高的品种,如右美沙芬、头孢克洛、氯丙嗪、头孢侧链等。

此外,生物制品也是推动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动力。免疫制品、血液制品、疫苗、胰岛素等进口额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作者:曹钢 朱仁宗 来源:中国医药报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