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热点关注 >> 内容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优势显现

时间:2020/7/20 15:59:55 作者:天文 来源:中国医药报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PSD不仅延长患者功能康复时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相关研究证实,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解剖、炎症因子、遗传基因、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社会心理等与PSD密切相关。但医学界对PSD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无统一定论,该病防治面临严峻考验。现阶段学术界较为认可的PSD发病机制是,脑组织内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不足。故选择性抑制神经元对五羟色胺再摄取类药物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 西酞普兰等,以及新型抗抑郁药如黛力新等,在该病治疗中应用普遍,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亦有极少使用,但以上药物使用后均有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2月第40卷第2期发表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可实现优势互补。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能协同增效,缩短抗抑郁药起效时间,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复燃风险,降低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治愈率及安全性。一项META分析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5 7 6例患者,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为中医学对“郁证”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诊治经验。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中医学中无PSD这一病名,遵循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其大致归属于“中风”“郁证”范畴。“郁证”是中风所发生的变证,即《景岳全书》所阐述的“因病而郁”。风、火、痰、瘀为主的病理因素在中风这一原发病的基础上相互胶结产生气机郁滞、瘀血内阻等病机变化;“气有余便是火”,肝为刚阳之脏,属木应风,同时瘀血内阻而新血生化乏源,久之则形成血虚肝旺的病机特点。

养血清脑颗粒是补血调血之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配伍鸡血藤及行气活血之要药延胡索,平肝清肝药珍珠母、钩藤、夏枯草、决明子,以及疏经通络止痛之细辛等数种中药材的浓缩提取物,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切合中风后抑郁的病机。以往该品多用于头痛治疗,近些年来逐渐用以改善PSD的症状。

由江苏省优势学科中西医结合专项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BE2016808)支持对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成果发表于《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1月第26卷第1期,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循证依据。该META分析最终纳入10 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1035例患者。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28d后,有效率、降低HAMD评分及NIHSS评分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单独应用抗抑郁药)(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抗抑郁药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抑郁症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已显示出更多临床获益,养血清脑是卒中后抑郁治疗的良好选择。 (天文)


作者:天文 来源:中国医药报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