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热点关注 >> 内容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时间:2018/8/6 10:57:13 作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图1  2013~2017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规模(亿元)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图2  2015~2017年百强企业占行业企业主营      业务收入集中度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表1  2017年医药工业十强企业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表2  2017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强

荣耀且归零 奋楫再出征——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表3  2017年百强企业新药申报量前十

    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10.2%的增速突破750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总额1521.4亿元,同比增长15%;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达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4.2%;百强企业收获国际认证64件,占行业总认证的71%。

     2017年是我国医药行业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一年。这一年里,涉及药品研发、生产、流通、支付等全产业链的大事件频频发生,改革深化加速,监管全面趋严,标准接轨国际,产业洗牌产生的阵痛亦无可避免。同时,健康需求旺盛,药品审批提速,医疗手段革新,医药行业面对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

     2018年8月,在第35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备受瞩目的“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揭晓。百强企业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行业前进的开拓者,在业务提升、结构优化、国际布局、提质增效、创新突破等方面均有所建树。通过对百强榜单的深度解析,有利于感知行业发展的脉搏,也有助于企业把握行业发展的风向。

     百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7年度百强榜上榜企业延续了一贯的强劲增长动力,主营业务收入以10.2%的增速突破7500亿元大关(图1)。虽然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增长趋势仍基本保持平稳。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2017年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21.4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与上年持平(2016年为15.1%),利润增速显著高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百强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龙头带动迈向规模经济

     “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对百强企业提出了主营业务收入所占行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的明确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2017年百强企业也不负众望,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比例达到25.2%,较上年同期显著提升了2.2个百分点,向既定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图2)。同时,百强榜中有21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百亿规模,较上年增多两家,规模化企业数稳定增长;而百强榜门槛也由上年的24.4亿元提升至25.6亿元,小幅提升5%。在百强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医药产业正逐步迈向规模经济。

     十强格局趋稳向好

     备受行业关注的2017年百强榜排名前十企业的格局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表1)。“趋稳”体现在十强企业与上年完全相同,甚至排名次序也维持不变,以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首的十强企业将继续担当行业的定海神针;“向好”则反映在十强企业在保持体量巨大(合计主营业务规模为239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规模的比例高达31.9%)的基础上,仍保持了相对旺盛的增长活力,增速为8.2%,虽然较上年同期增速有所下降,但仍发挥着行业带动作用。特别是排名第8的山东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长期坚持创新与国际化两大发展战略,以21.1%的主营收入增速追赶排名前一位的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子行业结构稳中有调

     2017年,百强企业在医药产业子行业的分布保持相对稳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仍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中成药制造业为主,分别达66.1%和22.7%,与上年基本持平,化药制剂为当前医药产业的主要支柱;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最高的则是中药饮片加工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均实现了1倍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中药饮片加工业,受中医药利好政策的顶层推动作用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和上榜企业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提升潜力正逐渐转化为巨大动力,中医药产业的前景值得期待。

     华东地区集聚效应显著

     产业集聚对我国医药行业正发挥积极效应,华东地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制药产业集聚地,集中了大批优秀企业,有43家百强企业,更有3家企业荣登十强宝座。虽然上榜企业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家,但主营业务收入总计高达3206亿元,占全部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43%,充分发挥了产业支撑作用。同时,全国各省(区、市)也基本延续了既往多年的产业特征,如山东省共有13家企业上榜,聚集了最多数量的百强企业;北京市百强企业则以主营业务收入126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再创新高,并且持续以10.6%的增速迅猛发展;紧跟其后的是江苏省的12家百强企业,共实现营收1165亿元。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产业集聚作用的持续发挥,将会为百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正视差距研发投入增加

     2017年,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4.2%,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同时,百强企业中有9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大于10%,较上年增多6家(表2)。数据可见,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药产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相较过去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在深厚底蕴的基础上,往往仍将每年超过营收15%的金额投入研发,并且盈利产品均以原研药为主,我国制药企业仍需更多努力和投入去追赶。

     引进走出成果丰硕

     2 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总结2017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取得成绩的好时机。

     “引进来”是指引进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17年,百强榜中共有33家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上榜,总体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565亿元,增速为11.1%,占比达34.2%,较上年同期增长0.3个百分点。特别是前十强龙头企业中,华润医药、拜耳医药、辉瑞制药分列第5、7、9位,市场地位稳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立足站稳并蓬勃发展。可以预见,他们未来将继续把更多优秀的新药“引进来”,以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健康需求。

     而本土制药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得益于我国医药产业在行为规范与标准方面越来越与全球接轨,无论是国家药品监管局当选ICH管理委员会成员,还是开始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均说明我国与全球医药市场的壁垒正在逐渐削弱。一方面,截至2017年底,百强企业已收获国际认证64件,占行业总认证的71%。其中,重点的8家企业收获多地区、多剂型国际认证数量达26件,收获最多的企业分别为江苏恒瑞和浙江华海,各获得5个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主流市场在内的认证。另一方面,2017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23亿元,同比增长11.1%,而百强企业则逆转了2016年下    降的态势,出口交货值升至380亿元,增速高达18.8%,全行业占比19%,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我国医药企业也必须高度警惕近期频繁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作为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和第二大医药市场,如果贸易战进一步扩展,医药产业也必将被殃及。对此,制药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既做好进口药品的替代保障工作,又要尽量保护自身的海外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医药企业应进一步审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摆脱进口依赖,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产品,才可以屹立于风云变幻的市场。

     保研发扩出口促进成长

     加强研发和扩大出口对医药企业的巨大影响是业内的普遍共识,前文总结了百强企业在这两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则可以更直观地展现两者对企业成长的显著推动效果。

     榜单外企业实现晋级  2017年百强榜单仅有4家新晋企业,数量为历年最少,足见排名提升难度之巨大。这4家企业均具有各自独到的发展轨迹,如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身为国家重点中药企业,凭借一系列中医药利好政策实现快速提升;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在老牌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摆脱桎梏,再次焕发活力;深圳东阳光稳扎稳打,实施立足原料药、做好仿制药、突破专利药的“三步走”战略,将优质原料药出口海外,2017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3%,出口驱动力显著;长春高新则选择以创新作为核心突破点,以10.1%的高占比位列百强企业研发投入排行的第9位,排名终获突破。

     榜单内企业高速发展  对比分析2017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最显著的10家企业,均为一定程度上研发投入较高或出口交货值较高的企业,客观反映了加强研发和扩大出口对企业实力提升的巨大作用。综合统计增速前八位企业的营收情况,2017年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5.5%,远高于百强企业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占比为5.6%,百强企业总体水平为4.2%;出口交货值占比高达18.6%,百强企业总体水平则为2.5%,差异显著。由此可见,走国际化路线的优质原料药、仿制药企业,以及扩大投入、专注研发的新药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未来将成为引领市场的新生代领军企业。

     沈阳三生制药是本届榜单中位次提升幅度最大的公司,其在重组或基因工程蛋白类生物制品领域深耕多年并不断研发新品,2017年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6.9%,加之成功收购的百泌达、优泌林、百达扬等一系列产品拓展了糖尿病治疗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达34%,从上年的84位一举跃升至66位,是百强榜中生物制品行业排名最高的企业,行业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政策落地助力发展

     仿制药提质增效  面对公众的高度关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百强企业已经身体力行并有所斩获。根据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公布的前五批通过一致性评价名单,有15家百强企业(包括其下属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成为了最先“吃到螃蟹”的领跑者,在全部57个品种/规格中率先通过其中46个,占比高达81%,充分展现了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态度。受益于流程简化政策,即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批准上市的药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浙江华海以10个品规(计8个品种)通过评价位列第一,此举也鼓励了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化路线。

     创新药审评加速  2017年,也是新药审批工作获得巨大突破的一年。2017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全面优化了创新药的研发环境,提升了创新药的审批速度;同时,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破除了药品注册与生产许可的“捆绑”模式,既能全面调动新药研发积极性,又可以节约生产投入资源,一时间企业研发热情空前高涨。

     百强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基础和持续增强的投资力度,成为最早的受惠者。如百强榜中的外资制药企业阿斯利康研发的奥希替尼、勃林格殷格翰的阿法替尼、罗氏的维莫非尼等抗肿瘤药,均为我国临床需求迫切的全球抗肿瘤新药,全部以较快的速度获得了上市批准。其他百强企业同样收获斐然,2017年,由百强企业进行的新药注册申报件数(包括临床和上市)占全国所有新药注册申报件数的33%,较上年显著提升3个百分点,特别是以研发实力强著称的恒瑞医药,位列本次百强榜第14位,共有50件新药注册申请,申报数雄踞百强榜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药申报量前十中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数量平分秋色,但申报总数仍是外资企业居多,本土企业的研发实力尚有一定差距(表3)。

     中医药双管齐下  2017年我国中医药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此指导纲领下,中医药产业发展出现了两个契机:一是产品技术创新,二是健康服务创新。《“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解决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2017年,行业企业申报中药创新药51件,为历年之最。一些通过标准化技术提取的药物组分,摆脱了过去成分不明、药理不明的尴尬,转而顺利开展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为现代化中药产品走出了全新的道路。而另两条政策《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中医药健康服务指明了道路:既要做好人群定位,将主要服务目标设定为中老年人,又要大胆创新,积极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相融合,方能在医疗服务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直面压力再出征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快速提高,反映在药品供应方面则是基本解决了缺医少药的问题。但新的药品供需矛盾也随之出现,即如何保证人民群众用上更多新药、好药、放心药。面对健康需求的变革、全球市场对接的冲击、社会舆论的关注,我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身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必须暂时忘记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正视差距,再度出征,进一步加强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始终坚持标准先行的国际化道路,积极承担药品保障的社会责任。如此,则必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并带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加速升级转型,最终实现造福于人民的目标。



作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