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政信息 >> 热点关注 >> 内容

两院院士话创新

时间:2018/8/7 9:51:00 作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2018年(第35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展开高端对话,分析我国医药创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对制药业的影响,共谋中国医药行业创新之路。

     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近年来,我国药品创新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药物研发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在开展剂型研究、发明颠覆性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方面依然有待提升,很多地方还受制于人。

     当前在新药创制方面,要努力加强Me-too/Me-better研究,同时要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力,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新靶点和研究机制,引领药物研发方向,这样才能从仿制药制造大国逐渐转变成创新药研发和生产强国。同时,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以引导自主创新,尽快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主动权。

     在满足人民群众治病用药需求方面,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解决:一方面加速临床急需进口药在国内上市,让患者能够用上药;另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原研创新药,使国内外处于专利保护期的同类药品价格下降;同时也不能放松仿制药发展,让患者有质优价廉的仿制药可以选择。

     学科交叉研究利于创新产出

     制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会,这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我们要进行源头创新,先要了解现有药物在临床上的缺陷,从而针对现有药物的情况来演化研发新的药物。在这方面大数据可以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参与制药全过程,有助于科学家挖掘新的化学结构、演算化学合成、筛选化合物,可用于创新给药系统的研发。

     我国已提出建设心脑血管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人工智能的深入学习内容已经比较领先,还有很多技术我国也做得很好。应该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应用于药物研发,多进行学科交叉应用方面的研究探讨,来推进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

     从市场角度看,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对药物需求大、市场得天独厚,要以本土需求拉动制药产业发展;从监管角度看,我国这几年正在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从资本角度看,国内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情况正在改善。将来制药产业的发展,资本是驱动力,监管审评力量不足是瓶颈,审评的科学性与效率的提高是催化剂,市场则孕育环境,把这几个环节做好,再加上科技界和工程界携手,我国制药产业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架设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的桥梁

     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链条很长,我国原创能力还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认为,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迫切需要在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间架设桥梁。近几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很大,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真正跟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很少。怎样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新药研发中,通过组织交叉学科研讨,真正能够从基础研究产出原创产品?这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也有待完善,我国专利量世界第一,但转化率据说还不到10%。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药企在快速推进一些具体品种的研发上具有一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重大专项等国家项目(基金)能否主要投向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研究值得探讨。

     我认为,要解决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一段时间内,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没有进行产业化,可以将专利赠送给发明人,由发明人自己推动转化研究,这样可能会提高转化率。


作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声明:

本网站部分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5A级社会组织(www.gzppa.or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56号一楼 电话/传真:020-66281015 邮编:510130 电子邮箱:GZ_PPA@126.com
  • 粤ICP备161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