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有个熟悉的名字叫做工业4.0。人类历史上对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也就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信息化与自控等技术使人类发展走过了1.0、2.0、3.0的时代。现在提出工业4.0的概念,但工业4.0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其实工业4.0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当今世界强国对它有着各自的贡献,根据出身不同主要分为三派:第一工业互联网,第二德国工业4.0,第三中国制造2025。三派相同的地方,都是利用CPS(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的技术,需要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来完成对工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地方是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他们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下面重点说说三大流派差异的所在:
1、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美国的互联网产业非常发达,而制造企业却日益空洞化,所以美国提振制造业的方向是利用优势的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与智能化工厂无缝链接,以求达到满足工业大规模个性化需求定制能力。所以,美国派的核心是,利用工业互联网满足大规模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美国要做到的是末来能够通过互联网收集你的独特个性化数据,并传送至智能工厂进行快速生产。
2、德国工业4.0
德国是一个实业立国的国家,制造业是德国的命脉,德国工业4.0主要的特点是,根据德国高水平制造业企业的特点,继续高水平完成工厂智能化的同时,打破企业间传统的产业链条,利用互联网、特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组成智能化企业间的高技术智能化网络,达到整体强大的协同制造能力。德国选择的方向也是极其符合德国实际的,即是单一的德国工厂智能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工厂与工厂之间网络化智能协作水平相对比较弱,所以德国是务实低调、严谨的精神。
3、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断,只有实业才能强国,只有实业才能抵抗各种风暴,才能在强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是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提高高科技装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利用CPS与现代互联网等技术完成供给侧改革。
再来看看各国工业4.0的计划时间。
1、美国决心用10到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自己的工业互联网规划。
2、德国的用十到十二年时间来实现。
中国则从国情出发,用三步走,第一步,用第一个十年,即是2025年使中国的制造业初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第二步,再用一个十年,到2035年,使中国的制造业进入发达国家中等的行列;第三步,再用一个十年,到2045年,使中国的制造业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所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更应该叫做“中国制造2045”规划,中国准备用三个十年的时间,使自己进入全球制造领先水平行列,应是一个非常务实、认真、贴地气的政策,也是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水平相符合的。
那有没有机会“弯道超车”呢?可以的,但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钱!要实现“机器换人”要有钱吧,要实现完全的机器换人,你还需要一个快速的、高效而且有高技术装备的维保团队吧,这也是需要很多钱的,就像我们买车,我们不仅仅是买一辆车,还要注意后续维修保养是不是经济,就是说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是否经济。
其次,要有高科技的团队!当你有了高科技的装备,随之而来的是工厂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维护保养水平的提高、工业互联网的接入、工业大数据的使用,靠谁来做,操作高技术装备的产业工人要投入培训,维修专业人员要储备,智能工厂的整体管理也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
在工业3.0以前的几次工业革命中,革新更多的是一个个单一的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工具革命,逐渐覆盖了整个社会。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除了企业内部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产业网络的智能化协作问题。也就是单一工厂的智能化并不能够解决真正的工业4.0要求的技术水平,我们还要与上下游伙伴一起实现智能化的协作。